我发现学生当中凡是发展的比较全面的,有自己想法的,都是家庭比较民主平等的,家长和孩子是讨论式的,启发式的,不是灌输式的,压制式的。家长有什么事情会和孩子讨论,家长陪伴孩子成长,是良师益友。这种家庭氛围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。
——谢应平
很多家长都问我,孩子怎样才能进复旦附中这样的学校?家长该做些什么?还有的家长担心,孩子不爱学习,总是要家长推着往前走,怎么办?
我们都知道,家庭类型多层多样,不能一刀切,没有一把万能钥匙的。我们也不能以能否进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。不过,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长都应该花精力去做的,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。
我们看到很多报道,说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,高考之后撕书烧书等等,这些都是最可悲的。
那么,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呢?我觉得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。
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恰当
我以前带学生去农村学农,看到孩子们在果园里摘苹果。孩子们蹦着跳着从树上摘下苹果,有时用水冲冲,有时洗也不洗,擦擦苹果皮就把苹果吃掉了。
再看看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吃水果,都是家长把苹果皮削好了,把苹果切成片,摆在果盘里,牙签插好了,递到手上,孩子们还一副懒得吃的样子。
这就是我们说的“跳一跳摘到的苹果”。对孩子学习也是一样。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。既不要大包大揽,直接把“苹果”送到孩子手上,否则孩子就没兴趣;又要确保这个目标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,否则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。
承认差异,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
有些家长喜欢攀比,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?人家第一名,你呢?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“我比别人笨”的心理定势,甚至产生“妈妈喜欢别人”的抵触情绪。
不要攀比,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。孩子现在能跳1.2米,那1.3米就是比较合适的目标,千万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能跳1.5米了,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。
家长要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长处。人有差异性,要承认差异,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方面更有潜力,更有优势。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逼着孩子读书,在压力下读书是做不好的。
别把孩子当成装知识的“米袋子”
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?是不是只有100分的是好孩子?如果孩子为人很好,动手能力很强,常爱提问题,那也是好孩子。家长要寻找、激发孩子的优势项目,在这方面多鼓励孩子。
其实家长要想明白,你是要培养一个装知识的“米袋子”,还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?或者说,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识型的还是智慧型的?
如果是要培养智慧型的孩子,就少一些灌输,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,对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回避,甚至孩子不问,你还要启发他问。提早认识ABCD不如让孩子多问一个为什么。
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
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。13岁以前,孩子的形象思维、直觉思维、模仿能力比较强,这个阶段学语言最合适。比如小学背古诗就比大学再背要容易。到了高中,抽象思维、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起来了,再学数学等学科会更容易。
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倒过来了,小学学奥数,高中背外语,这就错过机会了,事倍功半。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。
让孩子体会成就感
我个人觉得,家长在学习上不要大包大揽,但是在培养孩子自信自强这方面要有意识的作为。
莫言为什么会喜欢写作?他自己回忆说,就因为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很喜欢他,把他的文章当做范文读出来。
我为什么会喜欢数学?我读中学的时候,有一次在全班第一个做出了老师布置的某个难题,老师从讲台上奔过来,摸摸我的头问,你现在的感觉是不是比吃一颗糖还高兴?我说是的。从此以后就喜欢上了数学,认为自己数学行啊。
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。这给我们一个启示:小孩子要鼓励,要给他成功的体验,培养孩子的成就感。有成就感才会有兴趣。
作为家长,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还有一点可以做,就是让孩子做家务,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
要为孩子解决具体问题
对家长来说,只有鼓励也不够。在孩子遇到困难时,如果你只是在旁边说“我相信你”“你一定可以的”也意义不大,要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。
比如有的孩子刚进小学时做数学口算题目比较困难,家长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“分解动作”的做法,40道题目,孩子一下做不完,家长可以把题目分成8组,每组5道题,做完一组再做一组。
可以用“限题计时”提高效率,譬如每做对5题的时间记录比较,或者“限时计数”的办法,给他10分钟看他做对几道题。这方法同样适用于抄写词汇等作业。
这样把一个比较困难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,化难为易,化繁为简,是教师和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,体验成功、提升自信心和兴趣的有效方法。
家长做榜样
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三条途径:自我学习,同伴合作,专家引领。自我学习和同伴合作刚才已经谈到了,“专家引领”的这个“专家”对小朋友来说,不仅包括老师,还包括家长。
最好在孩子学习时,家长不是跑去看电视、打麻将、跳舞,也不是站在门口看孩子是否在写作业,而是坐在孩子身边一起看书学习。
现在流行一句话:一流的家长做榜样,二流的家长做教练,三流的家长做保姆。
我发现学生当中凡是发展的比较全面的,有自己想法的,都是家庭比较民主平等的,家长和孩子是讨论式的,启发式的,不是灌输式的,压制式的。家长有什么事情会和孩子讨论,家长陪伴孩子成长,是良师益友。这种家庭氛围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。
一个妈妈说,我的孩子读小学六年级,他学习的目的还不太清楚,他总认为是为了父母而学习。起初我以为这是孩子爱玩儿的心理,才不肯学。后来有一次让他做作业,他就发脾气了,说你们为什么逼着我学呀,我都是为了你们学。我才明白他是这个想法,我真的感觉到很吃惊。他说你们的目的,要么就是老了为了我能赚钱养你们,还有一个嘛,就是为了名声。我说你的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呢?他说有些是从电视里看的,有些是我们同学说的。
我对孩子说,学习是一种本事,是一种能力,咱们现在有一句话叫与时俱进,简单来说就是与时代共同进步。这个人为什么要有学习能力呢?因为时代在变化,很多知识也在更新,也在变化,如果没有一个学习的能力,你就会被淘汰了,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学习能力。
我哥哥是五岁上的小学,他今年六十多岁了,一直在学习。他在美国先获得的是数学博士后学位,然后就当一名数学教授。后来他又去攻读了计算机博士学位,当他拿到这个学位之后,他立刻找到了一个大的计算机中心,去那里工作。人家随时会给他一个难题,很快,一天两天就会给人家答案,因为他会学习。所以他今年都六十多岁了,依然很受重视。他回来就跟我讲他内心的感觉,学习能力比学习成绩重要,所以一个人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。他不停地学习,就能够适应新的问题,所以这个能力不是爸爸妈妈给的。
“妈,我又给你得了一百分。”其实你是自己骗自己。自己有多大本事,就看你有没有学习了,然后将来离开老师自己也能自学,每个新的知识来了你都能自学,这样你就是一个能够与时俱进的人了。
那孩子们为什么会让家长感觉到,他们是为爸爸妈妈在学。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告诉他,或者说用什么方法,让他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我是为自己去学呢?
其实,爸爸妈妈要从一上学就告诉孩子,学习是自己的事,你完成作业也是你的事。爸爸妈妈不要给孩子检查作业,也不要给孩子收拾书包,早晨起来不要叫,让孩子自己拿着闹钟爱起不起。如果第二天他真的就没有去上学,学校老师一定会有纪律的,他就会承受批评或者接受惩罚。这时候爸爸妈妈不要替他承受,让他自己承受。下次他就注意了。但是今天他没起,你就叫快起、快起……然后刚给他拉起来,扑通,又躺下了,这时候就非常被动。他有可能说,你不给我买玩具,我就不给你上学了,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。所以我觉得妈妈要相信儿子,他既然说了这个话,他就会很努力,你就在旁边鼓励他就可以了。他考得怎么样,他怎么去完成这就是他自己的事,你不能替他完成。
关注硕博家教网微信公众号,互动精彩。